Navigation menu

新闻中心

【光明论坛】提速

作者:张林山(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纯电动乘用车平均续驶里程接近500公里。电动电池电芯成本降低30%,寿命却提高40%,充电速​​率提高3倍以上……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宣布“十四五”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攻克了一批技术难题。数据显示,去年我国新车产量突破13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从2020年的5.4%提升至去年的40.9%。去年,公司新能源汽车消费量突破2万亿元,有力推动了上下游产业链及相关产业快速发展。耀眼数据的背后,是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等关键技术的持续突破。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和技术崩溃,是我国创新技术实力的生动例证。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绘制“十五五”发展蓝图时,明确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引领新生产力发展”的战略部署,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度演进的关键时期,这一重要结论深刻揭示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内在逻辑,展现了以科技现代化支撑中国现代化方式的战略决心。从实验室的原始创新到生产线的智能化迭代,从“卡脖子”技术的突破到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自力更生、自力更生成为催生新生产力的主引擎。 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是新生产力的“根”和“魂”。只有夯实自主创新基础,才能培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苗子”。现代技术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新生产力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主要路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我国提出“加强原始创新和基础技术基础研究,推动科技创新与创新深度融合”。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将超过50万家,较2020年增长83%。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3.6万亿元,中国大陆企业进入全球工业研发投入2000强,占上榜企业的26.2%,有524家。这些创新主体成为产业升级的中坚力量。 2024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8.01%。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集群继续领跑。香港的机器人技术已在深圳实现产业化。关广州抗流感新药通过产学研联合研究获批上市,形成“实验室与生产线相连、大企业与小企业联手”的协作生态圈。深圳光明科学城打造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计划分别于2026年和2028年发射,为2030年载人登月铺平道路,展现出“创新生态就是生产力”的深层内涵。人工智能领域也在多个领域百花齐放,国内相关企业数量已超过5300家,在硬件芯片、模型算法、 等等; 《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车身等应用渗透率将超过70%。”均确认了“沿着智能化、绿色化、一体化方向”的产业升级路径。 区域合作和开放创新的双向合力,为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注入了多种活力。不同领域有很多令人惊叹的技能,可以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来建设创新高地。比如,贵州依托数据资源优势发展数字经济,推动生态、矿产等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河南以全国统一市场流通市场建设为抓手,为科技信息化转型提供广阔场景;湖北聚焦北斗产业,依托武汉大学等科研力量,打造北斗产业基地。这场“全国围棋”的创新布局,不仅避免了良性竞争,也形成优势互补的创新网络。同时,科技自立自强的高水平是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变化。粤港澳大湾区利用“一国、两制、三关区”的独特优势,实现境内外人才、资金、技术的自由流动。深圳以“科创飞地”为标志,推动创新成果跨区域转化,体现了“开放创新生态系统”的全球竞争。未来,要想占据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就必须在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同时,保持自由性和可控性。 教育、科技、人才融合推进,为新素质形成提供主要支撑生产力。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科教科技人才统筹发展”,建立创新发展“三位一体”支撑体系。我国在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此前已连续五年位居世界前列。这背后是战略人才的持续增长。从C919研发团队十年的坚持,到新能源汽车企业研发团队的技术突破,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作用日益凸显。通过深化“项目评价、机构评价、人才评价”改革,我国正在构建以创新能力、质量、效益为核心的评价体系,使创新能力更加科学化、科学化。科技人才可以不间断地投入科学研究。 “教育基础、科技攻关、人才赋能”协同机制,为新生产力不断涌现提供了不竭动力。 从实验室的微观突破到产业升级的宏观变化,从区域创新的生动实践到全球竞争的战略布局,自力更生、自强不息,以澎湃动能引领新生产力蓬勃发展。当高新技术企业形成创新矩阵,当研发投入转化为发展效率,当新能源、人工智能等产业引领世界,我们一定会在建设科技强国的征程上迈出更加稳健的步伐,让新生产力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新时代的强大引擎。谱写国家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7日第03页) 【编辑: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