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igation menu

新闻中心

【光明时报】好好种田省粮会伤害“看不见的沃

作者:孙巧静(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今年10月16日是第45个世界粮食日。我国同步启动2025年国家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为“节约粮食,人人有责”。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永恒的课题,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节约粮食,不仅是中华民族勤劳、勤劳的美德,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中国稻米的必然需要。 粮食安全是关系人类生命安全的重大问题,减少粮食损失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粮食供需处于“紧平衡”状态,这就要求我们建立全过程节约粮食、减少损失的制度优化和效率提升。 减少损失就是提高产量。我们必须培养既是18亿公顷耕地的“有形好地”,又是节约粮食、减少损失的重要“无形好地”。节约粮食、减少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损失,为中国饭碗稳定提供了坚实保障。此次演习包括“节约粮食”和“减少损失”两个主要环节。 一方面,要广泛开展节约食品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全社会成员自觉践行节约食品行为规范,将节约食品从传统美德提升到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比如,倡导适度、健康、理性的消费理念,引导人们从提倡“量”的富裕转向注重“质”的愉悦。量力而行点餐厅,下外卖订单时精准选择,更多时候“拿”抵制“浮夸”和“面子”,抵制轻率消费的内生冲动,抵制“过度折扣”营销策略的诱惑,让日常餐饮消费回归理性需求。 倡导节约的良好社会风尚的养成,离不开严格节约的宣传教育。只有持续开展宣传教育,将节约粮食转化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才能为节约粮食提供深入持久的支持。近年来,各地广泛开展养成储蓄习惯、树立良好风尚的活动。例如,中国农业大学智慧食堂利用人工智能识别功能,实现非接触式支付。当老师和学生使用托盘取食时,屏幕会实时显示食物份量、食物营养数据和价值。在有效防止食物浪费的同时,方便师生科学控制结构并确保健康均衡的营养摄入。 另一方面,我们用系统思维打破环节壁垒,在“精准收获”、“科学仓储”、“高效物流”、“适度加工”四个主要环节上下功夫,实现减少粮食损失的协同效应。发展粮食收获过程中收获成熟度动态监测系统,推动智能农机装备更新和多样化,培训选拔专业农机操作人员,采用伤害率低的机械化作业,减少田间塌陷和压碎。据统计,2024年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机械收获损失率分别为0.93%、1.76%、2.06%,比2021年下降1至2个百分点。 粮食不仅要“种得好”,更要“保存得好”。强化科学仓库要求 赋能科学推广普及“四合一”储粮技术,同时加强循环熏蒸系统、智能通风系统、仓储管理系统建设,防止粮食品质恶化。例如,有企业探索出集智能通风、氮气空调、智能温控、粮情测控等系统于一体的“智慧粮食管理”解决方案,建立迭代粮粮技术升级,降低粮食综合入库率,约为0.12%。 在运输、粮食加工环节,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建设粮食跟踪预警系统,发展散装粮食运输和标准集装箱运输,防止泄漏、破损等损失,整合智能数字化管理等多源数据。先进的加工技术粮食是节约粮食、减少损失的关键。 “适度加工”就是引导企业改进工艺,促进副产品循环利用,通过模式变革减少损失,通过绿色转型提高效率,通过制定和实施合理的加工标准,保持食品的营养价值,提高资源利用率。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7日第03页) 【编辑: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