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igation menu
近日,1960年在戈壁沙漠雕刻的一系列标志性人物飞行因一段视频而成为网络热议话题,它揭开了一个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故事。今年9月,自媒体博主路遥在查看卫星地图时发现了“为人民服务”等飞行地标。他想去现场讲述大人物背后的故事,后来却发现汽车漂移留下的密密麻麻的圆圈出现在“人”与“平民”之间稀薄的空气中。在这座地标正式升空之前,“我很难过地看到地面上有这么多车辙。”路遥说,作为一名党员、军人亲属,他当时就决定修复这座标志性建筑。 “它们不再具有飞行地标的功能,但作为我们心中的精神地标,它们值得永远传承下去。”在朋友的帮助下,路遥找到了与周围自然环境相似的碎石大字,最后拖了20吨石头,花了9天时间修复受损区域。自媒体博主路遥还原飞行地标的过程。 11月6日,大型“为人服务”飞行地标已恢复(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晓成 摄 这些飞行地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航校官兵于1960年在戈壁滩上雕刻而成,作为飞行员训练时的导航参考。当时戈壁滩上没有地面参照物,飞行训练容易出现跨天域问题,严重威胁飞行安全。仅用卷尺、铲子、木板等简单工具,航校官兵刮去碎石层,露出浅色碱性,雕刻出“为人民服务”等5大航空地标。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这些大型角色成为飞行学员空中导航的参考。一批批学员飞赴戈壁滩,目光中掠过“为人民服务”,更加坚定了学好学习、服务人民的誓言。近日,哈密市邀请原航校飞行员陆建华、韩正和修复师路遥齐聚一堂,缅怀那段紧张岁月。 “我真的很佩服路遥的做法。”韩正大喜:“从这么远的地方赶来修一个地标,真是太神奇了。” 11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航空学校原飞行员卢建华、韩正查看标志性建筑“送人”旁的防护状况。新华社记者苟立峰摄 11月6日凌晨,陆建华、韩正、路遥回到地标建筑。得知该地标有栅栏保护,陆建华和韩正高兴地谈论着他们的过去。 “几十年前,我们在这个空域进行了训练,周末我们带着水壶和馕去清理被吹到空中的石头。我们就是这样过来的!”寒风中,韩正眼睛红了,几度哽咽。新疆哈密市生态环境局和文化体育广电旅游局(文物局)进行现场勘察和文化保护工作。记者11月7日从新疆哈密市文化体育广电旅游局(文物局)获悉,位于戈壁滩的“为人民服务”等5座巨型飞行地标位于哈密市伊州区秦城乡已被正式认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未来其保护和利用将更加科学规范。戈壁广阔,岁月流逝,“为人民服务”的大字正从人们手中的铲子痕迹中悄然蔓延。半个多世纪前的官兵们向新时代恢复者眼中的精神信仰致敬。这种刻在石头上的初心使命和心中的关怀,是一种跨越时空、代代相传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