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igation menu

新闻中心

邂逅黄河沿岸大海|探索从“籽棉”到“智能轮

海报新闻记者赵鹏程德州报道11月5日上午,2025年“大海与黄河相会”线上主题采访团来到齐鲁棉花博物馆。走进博物馆,就像进入了一部丰富的棉花史诗。从古代的纺车和织布机到早期的轧花设备,每一个都清晰地勾画出了纺织技术的演变。博物馆内专门修复的传统纺织作坊展示了从棉花到织物的全过程——棉花种植、棉花采摘、棉花拉伸、纺纱和织布。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先人的智慧。不仅记录了黄河流域如何成为“白金”生产的重要产地,还通过丰富的本土纺织品展品展示了传统帕姆纺织技艺的独特之美,让游客深刻感受到棉花如何从植物变成了通过纺织品的魔力温暖世界的衣服。位于沙市现代纺织园区东新瑞纳家纺有限公司,智能悬挂流水线高速运转。该技术依托自主研发的3S纯棉软化技术和智慧省级制造商认证,打破了传统棉花行业无法解决的痛点,实现了“原料-半成品-成品”的全流程数字化控制。同时配备全电脑高精度绗缝机、自动卷布机、棉絮加工定型装置等先进设备300余台套,覆盖棉梳理、结网、包覆、绗缝、检针、灭菌全流程。每条流水线通过吊架与各个工位连接,形成闭环传动系统,支撑中高端纯棉床上用品的高效生产,年产高达100万套。更令人兴奋的是,产业链正在向高端服装、家纺产品拓展。本土企业已经建立了完整的设计研发体系,从纱线到成品,从纺织品到时装,一个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正在崛起。棉花产区过去主要提供生产与国际质量相当的床上用品、毛巾、家居服等高价值产品的原材料。与此同时,棉副产品综合利用也不断深入。棉短绒转化为高端纺织原料,棉籽提炼成优质食用油和蛋白饲料,形成了棉株为宝的循环经济模式。这个博物馆就像一座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从博物馆里古老的棉籽,到生产线上的新型智能面料,齐鲁棉花的故事就像源源不断的流水一样。黄河,通向更广阔的传承创新蓝海。
上一篇:2024年山东省凶杀案数量创近20年来最低 下一篇:没有了